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系列访谈(三)
8月12日,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不仅是对过去五年工作的总结与检阅,也将成为擘画杭州科技事业未来蓝图的重要契机。为呈现这场大会的多元视角,我们采访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多位会议代表,聆听他们的心声,共同展望杭州科技创新的璀璨未来。
后续您将如何结合自身工作,助力科协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体系?
陈钢 杭州市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
杭州市科技合作促进会是杭州市科协科技智库研究基地(知识产权方向)的依托单位。2024年开始,我们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技分析及评估的研究,采用数字化手段初步建成了基于专利信息和科技文献挖掘分析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及分析体系。作为科技领域的智库,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估分析体系,为杭州的科技经济发展决策和科技政策制订提供参考,对促进科技及产业创新、优化资源配置、风险预警、科技人才及项目挖掘等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通过此次大会交流,对您所在行业或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有哪些启发?
吴盛恩 杭州市化工研究院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杭州市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杭州市数字经济联合会副会长
我主要从事新材料领域的研发、管理及产业化相关工作。杭州市科协聚焦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引入国家级、省级学会资源,通过“链式思维”促进创新与转化协同,推动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等一系列做法,给了我很多启示:一是聚焦细分领域突破,强化产业优势。持续深耕关键细分领域优势赛道,推动技术向高附加值、高端化升级。二是推动产业链协同,构建闭环生态。以“链长制”为抓手,强链延链补链,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三是深化产学研融合,破解转化难题。搭建“研发—中试—产业落地”全链条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
从教育角度,您觉得“科学家精神”所承载的意义应如何理解和体现?
金环 杭州市蓓蕾学前教育集团总园长
从教育的角度看,“科学家精神”是破解当代教育痛点、培育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让“科学家精神”成为点燃儿童终身学习热情的火种。当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孩子们不盲从权威,能有理有据地说出“我有不同意见”时,便是科学精神中的质疑与求证。当孩子们围绕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调查分析原因、合作制作方案,并持续优化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时,跨学科合作与持续突破的科学家精神也在教育中闪闪发光。
在下一步工作中,您将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希望科协提供哪些支持?
明振东 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秘书长,杭州市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
今年全国爆火的“杭州六小龙”,是给杭州扎实的数智创新生态的肯定,也是给我们后续打造“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服务品牌很好的启示,希望科协整合更多科创资源来赋能支持科创企业的转化和应用。一是加强人工智能的系列通识培训,在推动科技成果二次创新的同时,结合未来产业的行业需求和痛点,精准推动成果的应用落地与产业化。二是联合区县科协、园区科协、企业科协建立服务基地,下沉覆盖到园区街道优选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和应用企业需求,从各方面服务转化和应用。三是发挥银龄科技工作者的优势,联合高校退休办等开展人工智能银龄通识培训及银龄技术经理人能力提升系列培训。培养强大的“AI+行业”技术经理人,常态化服务赋能科技成果与应用健康高速发展。
您计划如何参与到杭州的科普工作中?希望科协在科普活动开展方面提供哪些帮助?
方开来 浙农科创园部门经理
浙农科创园园区科协准备着重围绕园区内的工作人员开展科普工作:一是组织园区内从事前沿产业企业内的技术专家开展技术研讨、分享会,带动园区的交流氛围;二是组织专业机构和院所专家开展学术讲座,科普各产业方向的科技动态,帮助企业员工提升科技素质,强化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园区公众号、宣传栏等平台建立园区科普角,加强科普宣传。由于园区科协能力有限,难以独立完成优质科普文章的制作,建议市科协协助“科普中国”等科普平台授予文章转发白名单权限,方便园区科协通过公众号转发高质量科普材料。(宣传部)